思政案例

贫困大学新生因适应问题引发网络借贷事件的处理案例

作者:郑昌保 时间:2021-07-23 点击数:

案例梗概

基本情况

王某,男,19岁,2015级新生。该生皮肤黝黑,身材高瘦,穿着朴素,普通话带着浓重乡音,较为腼腆。王某来自江西某农村,父亲务农,母亲因病丧失劳动力。家中有弟弟、妹妹上中学,家庭经济压力较大。

案例背景:

王某自入学来生活简朴,言行低调,很少与他人交往。但是,2015年12月,我发现王某穿着发生变化,基本上隔一周换一套新衣服,也开始整弄发型。并且,还换了一部高级智能手机。但是王某脸色却越来越差,也显得分外消瘦。上课无精打采,早晚自习经常迟到。据同学反应,王某最近经常请朋友吃烧烤,并且有抽烟现象。但是,平时吃饭时间又很少看到他去食堂,只发现他在宿舍睡觉。

鉴于此,我先询问了王某宿舍同学关于王某的起居情况,又向班委了解了王某平时上课、出勤情况。发现王某除了上课时间,平时基本都躺在床上玩手机或者睡觉,周末晚上会出去跟朋友吃烧烤、喝酒。另外,在宿舍老是抽烟,但平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大多吃泡面或者馒头之类的快速、简易食品。

在掌握大量信息后,我开始约谈王某本人。经过几次接触、交流,他终于向我澄清了事实。他来自农村,第一次到城市来,发现了自己非常“老土”,感到非常自卑,但是自己家庭条件差,根本没办法改变现状,所以就愈发自卑、孤僻。有一次上网时,看到了网上有信贷的途径,于是拨打了电话。信贷手续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身份证、学生证交过去,两天就办好了手续,并且贷得了5000块钱。拿到钱后,他马上买了一个3000块钱的手机。然后又买了几套衣服。因为刚开学时老乡老是聚在一起吃饭,这次他也请几个老乡去吃了几次烧烤。十月份贷的款,到十一月份全部花完了。现在身无分文,每个月还要偿还600块钱的贷款。所以经常没钱吃饭。而到大学后,为了装酷,还学会了抽烟。尽管没钱吃饭,还是会借钱买烟。

了解情况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的批评教育与心理疏导。并将此事上报了学院,也联系了学生家长。在各方协同努力之下,帮助王某及时还清了贷款,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没造成恶劣影响。事后,我在班级开展了“新生适应”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并且组织召开了“树立正确价值观、消费观,远离网络信贷,创建美好校园”的主题班会。

此后,王某戒掉了烟瘾,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融入了集体。并且担任了班委,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于12月中旬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班级再也未出现过网络信贷、过度消费的现象。

案例分析

1、贫困新生适应问题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年走向成年,从学习走向工作的过渡时期,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从高中走向大学,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与高中有着莫大的区别。需要学生调整自身状态,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那么,适应问题,也就成了摆在大学新生初入大学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从经济相对闭塞的小环境进入到开放的城市中学习,适应问题尤其突出。本案例中,王某来自贫困农村家庭,到大学后,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感受到了落差,一时无法接受。而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尊心比较强,心理又比较脆弱,在感到心理落差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与自闭现象。此时,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也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就像本案例中的王某,到大学后,沉默寡言,没有融入班集体,只是与以前的老乡保持联系,体现出了自卑心理。但王某自尊心又很强,所以极度需要改变现状,因此,就会不择手段,也不计后果,采用了网络信贷的方式,借钱消费。

2、网络信贷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网络的发展,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崛起。不少平台打着“创业基金”、“信贷分期购物”等名号强势进入高校。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有3000万之多,各种消费五花八门。网络信贷平台喊着“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号称“零首付”、“免利息”,以门槛低、到款快为特色,为大学生提供了轻松快捷的借款方式。大学生只需出示身份证、学生证,填写一张单子,就能借得上万元现金。网络上到处都有信贷信息,大学校园里也随处可见信贷传单与小广告。而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消费观念比较前卫,风险预估能力又较弱,在物质欲的刺激下,往往容易轻信信贷信息,不计后果,借钱消费。本案例中,王某急需改变与城市大学生的物质消费差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时,又接触到了信贷信息,所以毫不犹豫就借了5000块钱。借到钱后,自己的物质欲望与虚荣心极度膨胀,就无节制地消费,根本没有考虑还款问题以及相应的后果,导致了后期分期还款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甚至没钱吃饭。

3、大学生消费观

进入大学校园,学生开始从家庭依赖慢慢转向相对独立。尤其在经济方面,基本上可以自由支配每个月的生活费。这也使大学生消费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释放,逐渐形成新的消费观念。部分学生受到网络或者媒体传播的影响,开始追求一种超前消费。前几年被叫停的校园信用卡曾经在大学高校风靡一时。而当下,一种新的信贷方式又在校园悄然兴起,各大金融公司与信贷平台都在抢占大学市场。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又被无限唤起。部分学生不仅超前消费,而且超能消费,不计后果,形成了歪曲的消费观。本案例中的王某,正是虚荣心与物质欲被激发,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没有考虑网络信贷的风险,只顾眼前消费,满足当下的不合理需求,因此导致了后面的无力偿还。不合理的消费观也是导致该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方法举措

1、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

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角色,应该时时关注班级学生动态。若发现班级同学有异常作为,或者突然有较大改变,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可先从学生舍友,同学,朋友入手了解学生异常作为,把握一定信息后,再找学生本人了解。时刻抱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态度,以启发与引导为目的,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后,及时核实,以确定问题的真实性与严重性。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

2、正视问题,及时解决

在平时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多关注国内外的大事,也关注发生在校园内的小事。了解学生周边新鲜事物,紧跟时代步伐,紧跟学生思想。尤其是当下大一新生以“95”后为主,他们借助网络平台,不断接触最新事物,思想活跃,行为前卫。这就要求我们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与评估。正如当下校园内流行的网络信贷问题。我们应该及早了解网络信贷的性质与利弊。分析它是否合法,会给大学生带来哪些影响,造成哪些后果。对已经陷入网贷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学生借贷理由,切忌妄下评判,应该合情合理对学生进行理性消费的引导。对于无法还贷的学生,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劝解,寻求家长和学校的帮助,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

就本案例来说,王某是因为适应问题,产生了自卑心理,又迫切于改变这种状况才去贷款消费的。总体而言,也并没有追求享受,沉迷于物质消费的现象。所以应该对其追求上进的动机进行肯定,但是对其与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的虚荣心以及借钱消费的错误方式进行教育与正确引导。对于其无法偿还贷款的问题,认真分析与讲解,征得其本人同意后,请求学校与家长帮助,解决当下问题。鼓励该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敢融入班集体,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积极开朗的性格来面对自己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与未来的人生。对学生家长,我们也应该进行耐心地解释,取得家长的理解与关心,力图与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当下困难,在学校成人成才。

3、总结经验,防患于未来

总结本次案例的经验,就大学生适应问题,开设专门的团体辅导。帮助大学新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与优点,以平等的地位融入集体。

最后,针对网络信贷问题,召开主题班会。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信贷的潜在风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消费。防止学生再发生类似事件。

案例启示

首先,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新生入学存在适应问题,应该特别关注那些来自农村的,来自贫困家庭的,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紧密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言行变化。鼓励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融入新机体,适应新生活。开学初期,辅导员也可开展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者主题班会,帮助新生克服适应困难问题,使他们尽早融入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沾染社会恶习。其次,针对当下热点话题——校园网贷,辅导员自己应该通过网络收集信息,了解网络信贷的特点,分析网络信贷风靡校园的原因,得出网络信贷存在的风险,以及会给学生造成的伤害。然后对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开展特色班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认清网络信贷的弊端,自觉养成良好消费习惯,远离校园网贷。对于已经陷入校园网贷的学生,我们不要妄下评判,而应该及时了解,耐心讲解,理性分析,热心解决。时刻抱着以人为中心的出发点,以教育引导为主,把学生经济损失降到最少,把对学生的伤害降到最小,使学生走出困境,重新投入正常校园生活。最后,大学新生正是消费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初次远离家庭,走上经济相对独立的生活道路。此时,要求我们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做好平日消费规划,使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根本解决跟风消费,盲目消费,超前超能力消费等问题。

(校团委 郑昌保)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宏福大道2888号   邮编:330100

版权所有©中共欧宝手机网页版委员会